您的当前位置:头癣 > 头癣治疗 > 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慢性结肠炎盆腔炎黄
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慢性结肠炎盆腔炎黄
薏苡附子败酱散出自《金匮要略》,由薏苡仁、附子及败酱草组成,具有排脓消肿、振奋阳气之功。原方用治肠痈脓成、体虚邪恋之身无热,肌肤甲错,腹皮急,如肿胀,按之濡软,脉数病证。近代医家用本方治疗阑尾脓肿及体虚肺脓疡收获良效。
本方是治疗肠痈内脓已成,或慢性反复发作者。方中主要用以薏苡仁利湿排脓,并辅以败酱逐瘀消肿,兼有附子温经祛湿、散寒止痛等等。
薏苡仁30克,附子6克,败酱草15克。
排脓消肿。
肠痈内脓已成,身无热,肌肤甲错,腹皮急,按之濡,如肿状。
[现代应用]
1.以皮肤粗糙起屑伴有干裂、瘙痒或流脓水为特征的皮肤病。如湿疹(鹅掌风)、皮肤角化症、头癣、手足癣、银屑病、神经性皮炎、接触性皮炎、脂溢性皮炎、毛囊炎、传染性软疣、寻常疣、扁平疣、硬皮病、皮肤干燥症等。
2.痈、阑尾周围脓肿、局限性化脓性腹膜炎、多发性肝脓疡、卵巢囊肿、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等包块性疾病不溃不消而呈慢性化者。
3.其他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、鼻窦炎、慢性阑尾炎、溃疡性结肠炎、霉菌性肠炎、糖尿病性脱疽、慢性盆腔炎、慢性宫颈炎、慢性前列腺炎、精囊炎、阴茎痰核及男性不育症等也有应用的机会。
本方旺多见于老人、产后及体质虚弱者,正是这些人才容易感染或感染后呈现慢性化。至于感染后是否一定患肠痈,那倒未必。可以是肠痈,更可以是子宫炎、附件炎或者是其他部位的局限性腹膜炎。
医案1慢性结肠炎
患者,男,44岁,年9月12日初诊。患者左脐腹部闷痛伴黏液便2年。曾先后在外院做2次纤维结肠镜,均诊为慢性结肠炎。长期服用抗生素及结肠丸等,病情时轻时重,要求服中药治疗。刻诊:左脐腹部闷痛,大便溏黏,中挟白色黏液,行而不畅,日行1~2次,伴口干而不欲饮,倦怠怯冷,舌质暗红,苔黄厚腻,脉细濡。诊断:腹痛。证属中阳不振,湿热阻肠,气血郁滞。治宜:清热利湿除脓,温阳行气活血。方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:生薏苡仁、败酱草各30g,制附子6g(先煎40min),苍术、白术各9g,木香、炒枳壳各12g,延胡索15g。每日1剂,水煎服。并用布包药渣,温敷脐部,每日1次,每次15min。服5剂后,左脐腹部闷痛减轻,黏液便减少,精神转佳,大便仍欠畅,口干如故。上方加芦根15g,槟榔9g,继服5剂,口干、腹痛、黏液便症除,大便通畅,已不怯冷,上方减制附子为3g,继服5剂,以资巩固。
医案2急性盆腔炎
患者,女,34岁,年2月20日初诊。下腹胀痛15天。患者于15天前行人流术后出现下腹疼痛拒按,高热头痛,带下黄稠如脓等,经某院诊为急性盆腔炎,予以青霉素、甲硝唑等输液抗感染治疗1周,血常规亦趋正常,高热头痛症除,下腹疼痛虽减轻但仍持续而作,经病友介绍,转服中药治疗。刻诊:下腹胀痛拒按,腰部酸困疼痛,恶心纳呆、大便溏黏,肛门坠胀,带下黄稠有臭味,舌质红,苔黄厚腻,脉细滑数。诊断:腹痛。证属湿热下蕴,瘀毒内结。治宜清热解毒,利湿排脓,破瘀散结。方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:生薏苡仁、败酱草、红藤、土茯苓、蒲公英各30g,桃仁、延胡索、香附各12g,砂仁9g(捣后下),制附子3g(先煎30min)。每日1剂,水煎服,并用布包药渣,温敷脐部,每日1次,每次15min。服药3剂后,下腹疼痛明显减轻,恶心症除,纳食增,余症亦均有不同程度减轻。再服上方5剂后诸症悉除。
医案3皮肤甲错
赵明锐先生曾治疗19岁翟女,八、九时即出现四肢及肩胛部皮肤甲错,甲错部分呈盘状形.痒甚,夏消冬发,数年来—直如此。赵氏诊之,见患处皮肤异常粗糙,如鱼鳞形状,但与癣有明显区别,其他处皮肤也干燥,枯涩不润。赵氏处以薏苡仁60g、熟附子9g、败酱草30g。连服20余剂后不仅患处皮肤改善,瘙痒消失,就连全身皮肤也改变了原来的那种枯涩不润状态,三年未发作。到第四年诸症复发如前,又投以上方加减20余剂而痊愈,观察数年未见复发(《经方发挥》,山西人民出版社,)。
医案4黄水疮---胡希恕医案
董某,男,10岁。头面及四肢发黄水疮,瘙痒而流黄水,此起彼伏,已两月不愈,曾用西药青霉素等消炎治疗无效,饮食无常而大便于燥,苔白厚,脉细数,此届内有瘀热,郁久成痈毒而发于外,为薏苡附子败酱散的适应证,胡氏与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。处方:生薏苡仁30g,制附片3g,败酱草30g,山栀10g,连翘18g,银花18g,甘草6g。结果上药服两剂,流黄水减,服六剂,黄水疮消失(《经方传真》)。
其实只要存在内有瘀血的表现,即使不是肠痈而是其他的腹腔疾病伴有的肌肤甲错也可以使用本方。
[注论精选]
荒木性次:腹中有病,因之皮肤不润滑,粗糙沙沙而响,腹皮挛急,但触之软,有虚肿感,腹无积聚,不痛无跳动,身无热,只脉数等,为本方之主证。然而凡具有此症候和脉象者,肠小必已形成痈脓。此证若身有热者,一般称为伏热,肠中有热。故多用薏苡仁治之。用本方时,用药之初,一次量分三次少量用之安全(《古方药囊》)。
赵凌云:方中薏苡仁甘寒,泄热除湿,排脓利尿;败酱草苦寒,清热解毒,破瘀排脓;附子辛热,扶阳而行气血津液,故能散结消肿。方后嘱顿服,乃取其药力快捷,速下湿热火毒之意(《简明伤寒杂病沦校注及临床应用》)。
张丰强:本方功擅振奋阳气,散结排脓,清热解毒。方中重用薏苡仁以排脓、消痈、利肠胃,健脾利湿;轻用附子振奋阳气,辛散郁结。二药合用,扶正通阳,消肿排脓,为君臣之伍。更佐苦寒之败酱草清热排脓,以解瘀毒。合而用之,阳虚得扶,瘀毒得消,则肠痈自除。本方药仅三味,故欲收良效,必须重视用量。临证时薏苡仁可用至60g,甚至g,败酱草可用至30g,但附子一般不宜超过10g。若肠痈脓成未溃时,可加冬瓜仁,疗效更佳(《中医名方应用大全》)。
提醒:药中附子先煎40min,然后再见其他药。
白癜风用什么药最管用北京普通的治疗白癜风大概需要多少钱